春秋时期霸主先后顺序存在多种说法,但最具代表性的两种主流观点如下:
一、主流说法(《史记索隐》)
齐桓公 (前685-前643) 通过“尊王攘夷”政策,召集诸侯会盟,成为春秋首霸。
宋襄公
(前650-前637)
齐桓公去世后,因泓水之战与楚成王交战失败,但曾试图称霸中原。
晋文公(前636-前628)
城濮之战击败楚军,确立中原霸主地位,与齐桓公并称“齐桓晋文”。
秦穆公(前659-前621)
开拓西戎,与晋国争霸,被周襄王册封为“西方诸侯之伯”。
楚庄王(前613-前591)
邲城之战击败晋军,问鼎中原,成为春秋末期霸主。
二、另一种主流说法(《荀子·王霸》)
齐桓公(前685-前643)
同上。
晋文公(前636-前628)
同上。
楚庄王(前613-前591)
同上。
吴王阖闾(前514-前496)
开创吴国霸业,击败越国。
越王勾践(前496-前465)
经过卧薪尝胆,最终灭吴称霸。
说明
争议点: 晋文公与楚庄王谁为第一霸主存在分歧,前者以“尊王攘夷”和会盟成就著称,后者则以军事扩张和中原地位确立称霸。 其他说法
以上信息综合自权威史料及学术研究,具体顺序可能因史料侧重点不同而有所差异。
声明:
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。